江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西教育旅游示范区(国家AAA级景区) 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部委省部共建院校
"
导航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作者:xxgk    发布日期:2021-10-23     

?

logo_03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二〇二一年八月


引 言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建设目标

一、发展基础

二、机遇和挑战

三、建设目标

第二部分 建设任务与工作举措

四、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专业水平创优升级

五、优化学校治理体系,锻造现代管理能力

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八、深化组织人事改革,建设新型人才队伍

九、革新办学体制机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十、对接省域发展需求,打造社会服务品牌

十一、弘扬旅商核心价值,塑造旅商校园文化

十二、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第三部分 保障与工作机制

十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十四、组织保障

十五、制度保障

十六、办学条件保障

十七、资金保障


引 言

十四五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校实现跻身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和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奋斗目标的战略攻坚阶段。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江西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 江西省人民政府bet356手机版,bet356官网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中共江西省委bet356手机版,bet356官网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建设目标

一、发展基础

推进创新发展,双高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学校被立项为教育部三年创新行动计划(20152018年)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承担了10个大项、38个子项目的质量工程建设任务,累计投入建设经费3170万元,共有7个项目入选教育部认定名单,22个项目入选省级项目认定名单。201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立项为江西省高水平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商务英语等5个专业入选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优势特色专业50强。十三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标志性成果87项,省级标志性成果124项。

)推进教法改革,1+X证书试点工作全面推进

十三五时期,学校共有26个项目列入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其中物流管理、传感网应用开发等7个项目被授权国家教育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点,网店运营推广项目被授权国家教育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基地。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相适应,学校加快了教材改革与创新,开发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并依托校内、网络、企业三个课堂,推进教法改革。

)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不断加强

围绕双高建设目标,学校在十三五期间共引进专任教师213人,专任教师总数达到564人,生师比稳定在1:18左右,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67.32%,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5%,双师型教师占比46%,基本建成了一支名师引领、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聚力打造亮点,标志性成果取得不断突破

十三五时期,学校获评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骨干专业5个(旅游管理、会计、酒店管理、物流管理、商务英语)、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汽车旅游服务与维修保养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西教育旅游示范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立项建设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学校在第十五、十六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在政府举办的各类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获奖数量位居全省第6、全国第123名。

)构建质保体系,圆满完成省级教学诊改试点工作

十三五时期,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西省高职教学与诊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单位,并立项为江西省高职教学与诊断工作第一批试点院校。试点期间,学校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质量文化,在江西省首个上线质量监测平台,入选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层面的诊改次第展开,初步构建了起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质量保证体系,成为全省首个接受诊改现场复核的学校,复核结论为有效学校教学诊改案例被全国诊改专委会评选为优秀案例。

二、机遇和挑战

(一)形势分析

国家层面,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简称职教二十条)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功能做了界定,对我国职业教育未来5-10年的发展做了具体的部署,此后,高职院校双高建设、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后续政策密集出台。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委又发布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省级层面,江西省2019年启动了全省高职院校的双高建设,12月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江西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赣府发〔2019〕21号,简称省职教二十五条)。2020年7月,教育部与江西省决定共同开展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发布了《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bet356手机版,bet356官网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

高职教育在十四五期间有六个基本趋势:一是职业教育的地位将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在政策、资金、人才资源等各方面将获得bet356手机版,bet356官网的优先支持,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逐渐接近直至超越普通教育;二是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逐步铺开,职教本科将会有高职起点4年制本科、中职起点3+4分段、高职起点3+2分段等多种类型,专业硕士、博士等职业教育更高层次学历教育将陆续出现;三是质量成为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质量水平将成为政府主导的职教资源投向的主要依据;四是明确高职教育的质量内涵在于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追求特色化、差异化,为地方经济和特定行业服务,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水平的根本方向;五是育训并举,逐步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六是高职院校的竞争日趋激烈,各高职校日益重视学校及其优势特色专业群在国内、省内的排名。

(二)发展机遇

1.跻身国家双高建设院校的机遇

2019年,教育部立项首批国家双高197所。《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bet356手机版,bet356官网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提出: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职业院校,重点建设10所省级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支持江西创建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bet356手机版,bet356官网在全省双高建设中的立项排名是第八,部省共建职教创新发展高地为bet356手机版,bet356官网跻身双高创造了机遇。

2.升格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机遇

高职升本在十三五末期破冰,十四五期间将全面铺开,我省职教高考制度将在2022年前推出。学校面临着升格本科的机遇。高职升格本科的路径有三条:与本科独立学院合并后升本、单独升本、多所高职学院合并后升本。专业升本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普通四年制、中职起点3+4分段、高职起点3+2分段。

3.我省大文旅产业稳健增长带来的机遇

根据《江西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2022年全省旅游综合收入将突破1.2万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旅游业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将更加丰富多彩,旅游与文化、体育、商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催生bet356手机版,bet356官网的职业类别和就业岗位,为bet356手机版,bet356官网打造服务于大文旅产业的专业群创造巨大的人才需求和产业支撑。

  1. 农业经营方式的加速转变带来的机遇

十四五期间,我省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转变,农产品流通在网络技术、低温冷藏等技术的支持下,向全程冷链、电商直销、大数据管理的模式转变,相关产业的技术、资金、管理等要素投入不断加大,江西省供销行业在十四五期间投资115亿建设江西省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同时支持农业合作经济做大做强,为学校大力发展冷链技术与管理、农村电子商务、农村金融等供销方向专业(群)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1. 我省职教创新高地建设助力学校提质创优

江西省开展国家职教创新高地建设,推动各高职校提质创优,相关的政策、项目不断落地。学校在校生规模稳中略升,财政生均经费投入保持稳定,办学经费来源更加多元,政府发行职业教育专项债券支持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兴建职教园区为职业院校提供土地。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助于bet356手机版,bet356官网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借助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开展教学诊改,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三)面临的挑战

1.高职教育竞争加剧

江西与长、珠、闽毗邻,省内高职院校面临着沿海发达地区同行的竞争,不仅高层次人才容易被挖走,毕业生也容易外流。就省内而言,2020年以后,政府对高职院校将实施差异化的生均拨款和学费标准,处于领先地位的高职校将获得bet356手机版,bet356官网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本科,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与省内高职开展合作,优质中职联合举办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竞争对手的规模、实力、数量将迅速增加,对bet356手机版,bet356官网形成巨大的挑战。

2.产业发展环境遭遇较强干扰

大文旅产业虽然前景光明,但2020年的新冠疫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削弱人们对它的信心,毕竟疫情之下,酒店、餐饮、交通、旅游、体育、文艺影视等产业受到了严重冲击,疫情对旅游类专业招生的影响不容小觑。此外,受到传统观念束缚,人们对涉农类的职业和专业还心存偏见,虽然产业前景看好,但供销方向专业仍然会面临生源不足、就业不稳的挑战。

3.职业教育的制度束缚依然存在

虽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建立了各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但政府各部门对制度、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大相径庭,学校的许多举措仍会面临制度束缚,如职教集团、校友基金的法人注册、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管理、社会服务收入的确认和使用、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办学经费的使用管理等。

  1. 学校创新能力存在短板

十四五的改革发展对学校创新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战。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特色打造、三教改革、产教融合等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创造性劳动,然而学校的创新能力长期孱弱,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教职工学习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高端研究型人才短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率较低。

三、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江西省委十四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以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持续强化职业教育基因,植根江西,辐射中部,竞秀全国,走向国际,全面融入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高地的工作大局,以职教本科和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标准为引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建设目标

1.目标体系

(1)总目标:跻身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和本科层次高职院校

(2)专业(群)建设目标:申办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和全日制高职本科专业

(3)发展目标体系(见下图):总目标+专业(群)目标+六大分项目标体系(学校治理、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改革)。

2.指标体系

(1)学校发展总目标的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初值

2025年

目标值

1

国家教学成果奖

0

1

2

世界技能大赛获奖

0

1

3

承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0

1

4

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3

5

5

国家级示范专业点

0

5

6

职业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0

15

7

教育部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0

1

8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

2

9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0

1

10

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1

2

11

国家级德育示范课

0

1

12

职业教育重点研究基地

0

1

13

在校生总人数

16837

20000

14

教职工总人数

690

1000

15

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人数

319

5000

16

一级乙等以上专业群数量

(国家高水平专业群)

0

1

17

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80.82

85

18

应届毕业生留省就业率(%)

55.6

60

19

社会培训规模(人次/年)

1471

5500

20

培训到款额(万元)

50.95

300

(2)专业(群)建设目标的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初值

2025年

目标值

1

专业群数量

10

11

2

联合培养硕士点

0

1

3

全日制本科招生专业

0

20

4

全日制专科招生专业

51

40

5

一级专业数量(国家级)

0

1

6

二级专业数量(省级)

5

10

7

全国排名前五的专业数量

0

1

8

全省排名第一的专业数量

4

9

9

生师比

18:1

18:1

10

专业群带头人数量

0

11

11

合作企业总数

177

290

1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

167

360

13

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数

21

30

14

校本特色专业总数

0

15

15

省级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项目数量

(近五年累计)

63

80

16

省级教学成果奖数量(近三届)

8

20

17

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人次

(近五年累计)

48

103

18

技术服务到款额(万元/年)

196

500

19

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0

15

20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数量

7

10

(3)规划体系

学校规划体系包括总规划1个、专项规划15个(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思政教育、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科研(科技创新)、学生发展、产教融合、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国际合作、干部队伍建设、智慧校园、安全稳定)和子规划7个(7个二级学院)。

二部分 建设任务与工作举措

四、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专业水平创优升级

(一)优化专业(群)布局,健全动态调整机制

面向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和电子信息、虚拟仿真、现代物流、健康养老、学前教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等重点紧缺领域,创新专业(群)建设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对标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标准和职业本科专业标准,重点打造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会计等10个专业群。在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联办应用本科试点的基础上,争取自办四年制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和3+2专本分段培养的资格。

按照规划指引、质量为本、科学评价、竞争创优的思路对专业(群)实行分类分级动态管理;配合江西省产业人才需求数据平台建设,综合江西省紧缺职业(岗位)目录和学校办学基础,动态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快构建涉农专业群,落实乡村振兴人才头雁培育计划,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列入学校扩招专项计划,服务乡村振兴;参与健康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专项突破计划,开设健康养老相关专业;适应江西入境游客服务的人才需求,在国际导游英才班项目基础上,开设国际导游专业或方向。

(二)分类施策管理,实现专业(群)协调发展

以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两大专业群为龙头,带动会计、商务英语、学前教育、机电一体化、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应用专业群协同发展,培育和发掘艺术设计、软件设计、社会体育等专业群的品牌特色。单个专业群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400-2200人之间(不含特控类专业群),每个专业群内部至少包含1个成熟型专业、1个成长型专业和1个探索型专业,规模最大专业与最小专业之间的人数比值不高于8:1,且各类型专业有序迭代升级、有效共建共享。

(三)健全标准体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落实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立符合江西省情和行业技术规范要求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向社会公开。完善教材监管机制和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吸收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更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加强校企合作专业课教材开发,建立三年一大修、每年一小修的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制度。加强本省特色教材和校本专业教材开发,三年内,10本以上教材要入选国家校企双元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强化校企共育,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国、省、校三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持续提高现代学徒班、订单班、冠名班等校企共育毕业生的比例,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50%以上,培育至少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四)纵向衔接贯通,建成现代职教体系枢纽

在学校旅游、商贸流通、会计等优势特色专业领域,依托旅游职教集团和供销职教集团的平台,加强中职、本科等不同学历层次学校的合作,继续完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等优势专业的3+2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探索高职专本3+2分段培养、联合培养职业教育硕士等新的学历教育方式,实现学校学历教育与社会职业培训双轮驱动,初步建成江西省旅游、商贸流通等行业现代职教体系的中心枢纽。

(五)创建国家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以省双高校建设为基础,对照国家双高校建设标准开展系统性工作,2022年全面达到国家双高校立项评审的各项要求,旅游管理和物流管理等2个以上专业(群)达到国家高水平专业群验收标准,20个专业达到国家职教本科专业设置标准。力争在2022年遴选为教育部评选的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立项为国家双高校,在十四五时期完成建设任务,学校办学层次升格为本科。

(六)着力建设现代智能制造专业(群)

面向江西省智能制造产业链职业岗位群,着力建设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专业群开展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课程全部实行集中性理实一体化授课,将所有实训场所按专业群统一设置和规划,全部按理实一体化场所配置,生均工位数、生均教学设备仪器值等指标进入全省前列。专业教师双师率要达到90%,通过五年的规划建设,专业群建设水平达到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群标准。

五、优化学校治理体系,锻造现代管理能力

(一)完善学校章程制度

全面贯彻依法治校理念,以学校《章程》为治校总纲,加强依法治校工作。加快推进制度废改立分专项全面清理学校各项制度。加紧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用制度固化改革成果,构建完备的治理系统。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将制度执行监督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提高制度执行力。

(二)完善和发展教工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工会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旗帜鲜明站稳人民立场。把倾听教职工呼声、回应教职工期盼、凝聚教职工智慧、维护教职工权益作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守正创新贯穿于工会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工会工作提高水平。

(三)完善和发展学术委员会制度

完成校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优化学术委员会及其下属的专门委员会的委员结构,建立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完善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健全会议制度、议事规则。建立学术委员会与学校行政、各教学单位之间的对接机制,划分好职权归属。探索教授治校的有效途径,对事关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重大决策要充分听取教授的意见建议。

(四)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巩固教学诊改五纵五横一平台8字螺旋质量改进的基本运行框架,构建符合国家双高建设要求的指标体系,打通诊改平台与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建设专业、课程发展中心,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客观评价、动态考核。建设教师、学生发展中心,形成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数据画像。全校课堂教学平台覆盖率达到99%,办事流程90%上网,生活服务80%上网,诊改信息自动采集率达到85%。全校5个宏观层面、14个微观层面实现诊改全覆盖。

(五)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能力

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研制校本数据中心建设指南,系统设计学校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推进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用。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师生提供各种智慧型的业务应用,为教学管理提供智慧决策和预警管理,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泛在学习环境。建成智慧校园基础平台、智慧应用互联云平台、智慧学习云平台和智慧管理决策中心。

(六)加强安全稳定与综合治理工作

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确保每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安全稳定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安全稳定工作目标管理制。建立政绩档案,在干部选拔任用时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平安江西志愿者行动。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修订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各类专项预案。推进技防升级改造工作,确保学校视频监控系统能用、会用、有用,实现100%全覆盖。宣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特殊人群信息台账,加强学校外事活动的安全审查和安全保卫工作。抓好协防联防工作,与双岭派出所及周边村、厂建立校地、校校协防联防机制。

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bet356手机版,bet356官网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创建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评选10个以上校本德育特色案例,建设1个国家级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培育3名国家级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积极建设国家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1个、思政课示范课堂3个、课程思政教育案例3个。推进赣商文化发展研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承接江西省教育厅设立的服务全国的职业教育红色文化课程研究中心的目标任务,深入挖掘本省本市的优质红色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课程和教材,探索职业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工作方法和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立体课堂改革创新中全面植入红色元素。将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列入学校教育旅游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红色底蕴

(二)开创学校三全育人新格局

以学生终身发展要求为中心,开创三全育人新格局,争取获批立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一线专职辅导员按照师生比平均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置,专职思政教师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配置,每年应征入伍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完成率达到100%。建立3个名师辅导员工作室(国家级班主任工作室)。双证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辅导员总人数的80%。在科研课题、全省最美辅导员、思政精品项目、名师辅导员工作室等领域有重要突破。利用到梦空间、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加强党建进宿舍工作,拓宽学生社会活动基地。提升学生服务与管理系统,改善公寓住宿条件。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能力。新生报到率提升到95%以上,每百名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奖励数达到1.5人,近五年累计的省级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数量从63项增加到80项,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奖励学生人数达80人。毕业生专升本报名率达20%,报名率、录取率居省内同类校前列。实施六个一工程,着力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创新改进各二级学院和辅导员考评体系和监督机制。加强资助工作制度化和信息化建设,保障基本补助,打造特色项目,探索建立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机制,完善勤工助学制度, 对困难家庭学生搭建升学绿色通道,优先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实现一对一帮扶服务。

七、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一)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建立教师双渠道选聘制度,通过职业技术师范类毕业生和企业高级技能与管理人才两个渠道选聘教师,探索以直接考察或以赛代考等方式直接选聘优秀人才。通过专技人员的定期职业培训制度,全面提升教职工的能力与素养。全面实施教师职称自主评聘。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学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制度,对新进年轻教师实施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培养,缺乏企业经历的新入职教师第1年在企业导师所在企业实践锻炼时间不少于6个月。制定专业(群)带头人、课程(群)带头人培养计划,与拥有专业硕士、博士点的本科高校共同开展职业技术师资培养。配合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推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建设各级各类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20个。实施博士50计划,建设人才高地,刚性或柔性引进在行业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数以百计的专业、课程建设和科研领军人才。到2025年,学校博士学位以上教研人员数量超过50名,全校的专业群、专业、课程实带头人(负责人)实现覆盖,培养专业群带头人11名,优秀专业带头人30名,优秀课程负责人300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建成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新增立项1个,新增立项省级教学创新团队7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个,省级教学名师和技能大师20名。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程,新增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建设职教精品课程(群)

加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项目建设,打造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职金课体系,推进学校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深化课程(群)建设改革,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课程(群)培育体系。新建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7个,培育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建设或联合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新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门,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增25门,职业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新建校级教材建设项目50项,培育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5本。新建30门校级实训课程、12个X证书课程包、12门技能大赛课程、6门虚拟仿真课程。培育省级金课10门,国家级金课3门。新建校级课程思政课程20门、省级课程思政课程8门,培育国家级精品德育资源库1项、国家级德育示范课2门。

(三)实训基地建设

建成一批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公共实训中心、实践基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产教融合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7亿元。建成省级公共实训中心6个、校级公共实训中心10个。建设十大专业群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1-2个、省级实训基地4-5个,改扩建校内实训基地9-10个。全力参与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承担旅游管理、导游等2个专业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建设任务,建设红色资源库、物流管理、商务英语、会计金融、建筑工程等4-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室。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密切结合,开发与虚拟仿真实训室配套的项目课程和教材,面向社会开展实训教学服务。到2025年,全校学生每年参与虚拟仿真实训的人次达到3000人次,开展社会培训5500人次。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依托江西旅游、供销两大职教集团,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达到360个,其中,新增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8个、厂中校型校外实训基地9个。实训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率达95%以上。

重点建设江西旅游文化教育实训基地,完成项目投资3300万元,新增实训室8000平方米,2023年初投入使用。建成后增设一系列实训课程和项目,每年实现社会服务收入300万元。

(四)教学信息化能力建设

实现教学信息化全覆盖。推进课堂教法改革,鼓励教师融合新教法与新技术,开展课堂精品在线课程自建工程,新建200门在线课程,各级在线精品课程数量达到100门以上,其中国家级不少于4门。建设校级专业群资源库,重点围绕学校特色智慧旅游示范区相关专业群进行横向联合共建,新建7个以上各级教学资源库,其中至少1个为国家级。智慧化环境实现全覆盖,改造新建50间智慧教室,新建7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室),其中至少1个为国家级。完善课堂信息化教学评价系统,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开展专项比赛及科研,引导教师进行资源及教法研发,加强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大力发展大数据管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专业。入选国家300所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八、深化组织人事改革,建设新型人才队伍

加强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改革组织人事制度,提高整体素质,扩大人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政治执行力和业务能力。开展业务能力常态化培训,全方位构建可操作、能管用、指导力强的常态化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层正副职岗位管理体系,强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环节。

完善干部信息库建设,推动干部管理信息化、精准化。加快干部资料信息电子化,将干部名册、任免表、考察材料等信息录入信息库系统,建立干部监督信息库。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及时补充并动态管理后备人才库,加大定向培养和多渠道培养力度,实施干部轮岗交流,鼓励后备干部到关键岗位、基层一线挂职或锻炼。

九、革新办学体制机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一)集团化办学扩容升级

江西旅游职教集团要继续加强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的辐射作用,不断丰富办学内容,增加省际交流,提高全国的影响力。江西供销职教集团要按照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的标准继续加强建设,推进其与全省供销系统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学校、行业协会以及省内外涉农商贸流通服务领域的高校、企业事单位、培训机构等的深度沟通与全方位合作,促进供销智库建设,建设供销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组织好乡村振兴行业产业领域人才头雁培育和合作社领办人、农民社员、各类实用人才的公益性社会化培训,尤其是现场培训,探索校企共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学校主要专业群以旅游和供销职教集团为示范,至少牵头组建或参与1个职教集团,每个专业群通过职教集团平台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数量不少于50家。推进常务副理事长单位轮值、成员单位动态调整的运行机制改革,建立集团内成员多家参与的校企双向融合的培养运行体系和培训基地。

(二)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融入南昌市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对接国家和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与认证制度,以学校深度合作企业为基本库,建立校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和认证制度,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到2025年,建设3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依托国有企业、大型民企建立10个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学校合作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占所有合作企业的比例超过80%,数量达到200家,其中国家级不少于30家。符合条件的专业至少与一家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企业参与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打造一批校企合作特色课程或教材,与企业广泛开展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在合作企业就业的学生比例达到40%,留省就业率稳定在60%以上。

(三)精准对接本地产业

依托学院优势专业,深化产教融合,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冷链物流研究院创新能力,服务江西省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提高江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融入赣江新区职教园区建设,与新区共建省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创新创业示范区。与赣江新区的优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公共实训中心,引校入企,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本地企业、院校开放实训基地、课程、师资等职教资源,精准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在职教育,培育符合时代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参与省部共建的中部地区和革命老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建设任务,在江西旅商智库中设立相关研究机构,面向现代服务业和三农,开展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校企合作创新、专业人才供需预测等方面的深度研究。

推动产教融合基础扎实的专业与国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共建设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至少建成1-2所运行较为顺畅的合作项目。原则上新申报的专业,要探索以学校全资、合资、股份等多种形式与地方或行业特色的优秀合作企业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或与优秀企业合作开设特色订单班。

(四)巩固双创教育优势

建成学校专创融合的双创教育体系,形成成熟的孵化型旅商人才创学全息培养模式。健全双创课程体系,建立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创业社团建设,挖掘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选树创新创业典型;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公司,运营和管理创新创业基地,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提高场地利用率和项目孵化成功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赛训一体的竞赛工作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遴选第三方辅导机构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辅导特训营,并推荐优秀项目团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各类双创大赛,实现在互联网+等大赛的参赛成绩取得新突破。加强师资专项培训,建立稳定的双创工作管理队伍,校内外专兼职创业导师达到31名。用好南昌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分中心平台资源,对自主创业大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每年组织500-600名毕业生参加省市人社部门开设的SYB+GYB培训或团中央组织的KAB等政府补贴的免费培训项目。

十、对接省域发展需求,打造社会服务品牌

(一)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优化科研管理制度,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引领、以科研管理职能部门为轴心、以科研业务单位为支点的科研管理组织架构,推动科研与育人密切结合。加强科研过程管理和科研成果科学评价,冲击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成果。进一步完善科研考核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十四五期间国家级课题立项累计数量要达到5个、结项数量3个,累计完成省级课题120项,纵向科研经费累计180万元,实现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零的突破,核心及以上级别论文累计发表50篇以上。加大科研团队建设力度,建成国家级项目科研团队5个以上。每年立项横向课题达到20项,到账金额超过100万元。累计申报专利60项,实现授权专利数45项。

(二)建设国家级产教学一体化校园景区

继续升级改造学校校园软硬件条件,探索校园景区管理运行模式,建设好江西省中小学研学基地、江西省非遗传承基地、1+X研学证书江西培训基地等项目,增设景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和研学双创类课程,申报立项建设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设立研学智库,整合学校、行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培育研学课程、景区产品的开发设计团队,开发研学定制课程10门,研学体验升级产品5个,校园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达到30万人次,接待中小学研学旅行团队80个,实现社会服务收入20万元,初步建成具备国家级产教学一体化校园景区。

(三)做大做优社会职业培训

围绕1+X证书制度试点和国家资历框架试点工作,开展多样化的社会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积极申办或合办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开发研学导师等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市场化社会培训。年培训规模达到在校生人数的2倍(36000人次),其中社会培训5500人次,毕业生1+X证书获取率达到70%,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将考评员培训与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结合,考评员工种总数达到20个,年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5000人次以上。积极实施乡村振兴行业产业人才头雁培育,开展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待业职工、贫困人员、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加强对相对贫困地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和就业培训服务,深入推进科教帮扶,持续做好志智双扶。融入社区教育、特殊教育等终身学习体系。申报建设国家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成1个国家级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2门国家级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1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争创国家级技能培训基地、国家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四)传承赣鄱非遗技艺

以非遗特色专业建设为中心,以赣鄱非遗技艺传承为重点,开展校内非遗传播基地建设和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建设夏布绣非遗传播基地,做好传承授徒、产品研发、教材编写、课程普及等工作,加大赣鄱非遗技艺类图书资源建设,新设民族刺绣或工艺美术专业。吸收2个以上新的非遗技艺项目群体入校园。创建非遗产业基地,加强非遗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组建项目工作室、传统工艺大师工作室,组建非遗项目社团,培养传承人。建设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非遗产业创新基地,非遗传承工作入选国家级、省级非遗进校园示范单位或优秀案例,建成非遗特色专业4个以上,将非遗传承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和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十一、弘扬旅商核心价值,塑造旅商校园文化

以红色文化传承为特色,以提升校园文化为导向,弘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旅商精神,逐步形成一流的师德师风,一流的教风学风,一流的校风班风,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育人新风校园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使学校成为职业道德高尚、文化底蕴深厚、校园环境优美的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高等职业院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依法治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以文化人,加强师风、教风、学风、班风及作风建设,建设浓厚的竞技文化,不断增强师生集体荣誉感和校园归属感。加强教育旅游示范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建造红色、道德文化景观,打造校史、校友文化设施,赋予建筑景观文化内涵,多点位建设主题文化,强化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加强校园文体设施维护。创新管理文化,营造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完善校园环境管理,在教室、宿舍等场所营造积极向上、品位高雅的行为文化。

十二、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建立运行稳定的国际合作平台,形成互联互通、引进输出相结合的开放合作机制。建设中文+职业技能项目1个,培育鲁班工坊1个,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国际化体系,新增4所国(境)外合作交流院校,挂牌设立海外分校1个,引进国际先进适应的职业标准2个,引进国际先进适应的专业课程10门,输出国际通用专业标准2个,输出国际化课程标准10门,建设国际化网络课程10门。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每年派出4-5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境)外研修培训,派出2人赴海外分校担任专任教师开展指导和境外培训任务,每年聘请4-5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邀请10名国(境)外专家来校交流。

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与国外职业教育院校开展学生交流人数达100人次,在校生服务境外企业国外实习时间达到年均1200(人·日),学生获国外技能大赛奖项2个,建设海外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个,实施国际合作共建实训基地2个,专任教师赴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量达480(人·日),开展非全日制境外人员培训量达1000(人·日)。招收来华留学生,计划到十四五末,争取使在校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100人。

(二)积极开展校际交流与协同发展

积极参与江西省高职院校G10联盟和职业教育发展联盟,与省内外高水平高职院校开展深层次合作和交流,在招生考试、学分互认、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型合作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实现职教资源的共建共治共享。在省教育厅领导下继续做好江西省高职教学诊改专委会工作,将专委会建成全省高职校际合作、实践创新的重要桥梁,在全省第一、二批高职诊改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21年底前对全省高职高专学校完成一轮诊改复核,使我省成为全国首个实施诊改复核全覆盖的省份。继续做好全国供销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密切全国系统高职院校交流互鉴,发挥好行指委秘书处在政、行、企、校之间的纽带作用,为政府政策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行业企业改革发展等各方面做好服务和指导。

第三部分 保障与工作机制

十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十四五时期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上级党组织bet356手机版,bet356官网职业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全面开展党组织对标争优建设计划,推进党的基层组织三化建设,促进学校各级党组织组织力全面提升。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强化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充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从严管理各级干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建立任期目标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统战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学院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十四、组织保障

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十四五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推动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咨询与评价委员会,针对规划实施开展决策咨询、全程监控与评估,确保规划扎实推进。将十四五规划推进工作与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顺畅衔接,通过目标链和标准链的打造,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为各二级学院、部门的年度计划任务,将部门的年度工作总结、规划实施成效、年度诊改报告等工作融合。

十五、制度保障

以新修订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章程》为依据,不断完善学校的制度体系,保证规划实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改革项目审批管理制度,赋予规划执行部门项目审核权限,确保学校在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框架内调度使用资源。建立十四五规划推进情况年度报告制度。校长每年向教代会汇报学校十四五规划推进情况,职能部门每年向学校汇报相关专项规划推进情况,二级学院每年向学校汇报子规划推进情况。

十六、办学条件保障

(一)办学条件与校园基本建设

完善校园总体规划,绘制校园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网管线、室外场地的平面或立体规划图。提升校园环境,加强学校新老教工宿舍区的建设与管理,完成旅游实训楼南面山体的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教育旅游示范区升级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分批配置和改善教学设备设施,对各教学楼逐步进行内外环境提升,加强教学楼栋的统一管理,建立教学设备设施的报修维修机制。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分批次完成全部学生公寓的改造工程,改善学生公寓周边环境,规范学生宿舍的超市、洗衣机、热水等服务项目,所有学生寝室配齐空调。

(二)图书资源建设

努力建设环境好、资源好、服务好的三好图书馆,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学校双高建设、师生读者和社会公众阅读的能力。资源藏量要完全达标,纸质图书完成每年生均3册的采购量,纸质藏书达到100万册,自采比例达到30%,确保当年度出版的好书新书畅销书及时入库。馆藏电子数据库达到30个,与纸质图书购置经费比例达到2:3。智慧图书馆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大仪器设备采购力度,开发建设借还书应用系统、大数据墙、资源统一检索管理系统、掌上图书馆等软件系统,实现24小时图书馆开放。

(三)后勤保障条件建设

构建后勤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机构,形成小事情、大服务的组织结构体系。突出服务专业化,把握好后勤社会化程度,形成功能全、服务优、大保障、总协调、效率高、效益好的大后勤的服务模式。加强绿色校园建设,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学校水电气油等能耗达到同类院校能耗使用先进单位。选择性地向社会购买服务,加强质量监管,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高效的后勤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考核奖惩机制。打造智慧后勤,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满意的后勤服务。引入社会优质资源进驻校园开展校园保洁、环境、楼宇管理和安保等服务,加强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师生医疗保障水平。

十七、资金保障

通过统筹立项、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的特色办学等方式,争取政府项目拨款。开展多方位、多元化办学,通过培训、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增加办学经费来源。推进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和实训基地,吸收企业捐资和出资。通过社会捐资、后勤产业化、研学旅游收入等其他多种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十四五时期,生均拨款和事业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长。